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共享模式对流通经济的作用性分析—基于总供给(3)

来源:全国流通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结论 共享经济研究在我国开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最早就股权管理中的贡献模式及其作用展开分析,进而发展到如今的共享商业模式与共享消费关系研究,

结论

共享经济研究在我国开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最早就股权管理中的贡献模式及其作用展开分析,进而发展到如今的共享商业模式与共享消费关系研究,但是始终没有就共享经济与流通经济的关系与作用展开分析。因此,本文就这一尚未解决的问题展开分析。采用自主构建创新性理论分析框架的方式展开,以理论研究的成果带入实证研究中,为现实世界的共享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与支撑。研究从理论分析入手,首先确定了供需关系的四大功能点,其次就共享模式对供需关系的影响确定了三大影响途径,再次以最优平衡点分析构建了共享模式对流通经济进行影响的量化因子。完成上述理论分析工作后,实证研究以西安共享单车为例,采用理论分析确定的研究成果,对西安共享单车的贡献模式与盈利能力进行量化研究。通过量化分析,不仅确定了实现盈利的共享模式,而且推算出了亏损的共享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盈利模式进行深入跟踪,进一步确定了实现盈利的多种最优模式。由此,提出了六点共享模式对流通经济的作用性结论。这六点包括“共享经济对流通领域的拓展性非常强”和“共享经济对原有流通领域影响较为微弱”等。

1.钟华生.共享经济模式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

2.刘奕,夏杰长.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6(4)

3.陈元志.面向共享经济的创新友好型监管研究[J].管理世界,2016(8)

4.吕本富,周军兰.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前景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7)

5.谢雪梅,石娇娇.共享经济下消费者信任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6(10)

近年来,共享模式作为一种新兴模式被商业体所大力推荐。在商业形态大力发展的同时,理清共享模式的发展边界以及共享模式对流通经济乃至市场经济的总体影响,对于共享模式、共享经济的发展乃至流通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都是大有益处的。目前在该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有:钟华生(1994)作为最早对共享经济进行研究的国内学者,对在珠海西区出现的“软件入股”共享经济模式进行探究,确定了在股权新发展方向上共享模式可能会起到创新性突破作用。但是这一研究更多是在非流通领域对共享模式展开分析,而非在流通领域进行共享模式研究。刘奕等(2016)从交易成本理论、协同消费理论等角度出发,重点确定了政策法规如何支撑与保障共享经济发展,从制度层面为共享经济平稳发展给出了框架约定。与之相对应的陈元志(2016)的研究,也是从制度层面展开共享经济框架研究,但是侧重于进行共享经济监管方面的制度研究,防止共享经济出现无效、无序发展的局面。对于共享经济的自身发展机制研究,吕本富等(2016)的研究以及谢雪梅等(2016)的研究,分别从商业模式发展与消费者需求角度展开分析,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了商业模式的理论支撑与消费者需求满足的理论支撑。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涉及就共享经济、流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共享经济对流通经济乃至市场经济的影响性与影响途径进行研究。本文将通过自主理论创新的方式,不仅就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而且给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共享模式对流通经济作用性的理论分析(一)供需关系间的体系分析遵循经典理论的指引(马克思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分析结果)——商品流通是个循环过程,在此过程中商品的形态发生变化。同时,商品流通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过程,其借助于货币进行商品交换。流通经济就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其实现四大重要功能:功能一:提供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交互的渠道。对于每一种商品,社会对其有效需求形成总需求。同样,对于每一种商品,社会所能提供的有效供给形成总供给。如果没有有效、通畅的流通渠道,将商品进行流通,总需求就只能为潜在的需求;同样,总供给也只能为潜在的供给。正是由于流通经济的存在,将潜在需求与潜在供给牵手,形成了总需求与总供给。功能二:总供给与流通加成相关,总需求也与流通加成相关。商品的流通,得益于市场的流通。在商品的流通全环节,流通环节越长,商品交付到消费者手中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反之,商品交付到消费者手中所需的时间就越短。同理,流通环节加成越高,就会导致商品交付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就相对越高;反之,流通环节加成越低,商品交付到消费者手中的价格就相对越低。按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指引,在供给侧,价格越高,总供给就越高;价格越低,总供给越低。在需求侧,价格越高,总需求就越低;价格越低,总需求就越高。结合上述两类分析,不难得出,流通加成影响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又直接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因此流通加成与总供给、总需求均相关。功能三:总供给与流通速度直接相关,总需求与流通速度非直接相关。对于供给的量化,也是以单位时间内的针对某种具体商品的供给总数量为基准进行测度。显而易见,流通领域的流通商户如果提高工作效率,势必会加快商品的流通速度,因此单个商品的总流通时间就会降低,从而单位时间内可以提供的该商品的总供给总量就会增加。这也就阐明了流通速度不仅与总供给相关,而且正向影响总供给。对于总需求,不存在与流通速度之间的直接关系。功能四:确保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按照经典微观经济学理论,市场的供需关系的平衡是由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点所决定的。总供给是一条随着商品价格上升而上升的直线;总需求则是一条随着商品价格上升而下降的直线。二者不仅相交,而且只有一个交点。这一交点称之为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平衡点。正是由于流通经济及流通渠道的存在,不仅确保了这一平衡点的出现,而且控制了该平衡点的具体出现位置与出现形态。(二)供给模式分析影响一:商品流通速度与流通价格对共享形态具有重大影响作用。商品从独享模式向共享模式转变,商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进行有效剥离。用户只拥有商品的使用权(在获得使用权后的使用时间范围内的使用权),对应商品的所有权始终为共享投放方所有。因此,用户单次使用共享商品的价格不再需要支付商品的总价款才能获得使用权,仅需支付少量租金即可使用。从共享投放方来看,其投放的共享商品的流转速度越快,使用率越高,即可实现单次使用价格的越低这一目标。因此,研究认为,商品流通速度与流通价格对共享形态具有重大影响作用。影响二:共享模式显著提高商品的供应总量。共享模式与独享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共享商品是由共享方向市场投放,独享商品则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一般而言,共享商品存在瞬时投放市场的现象,因此共享商品的总供给会出现瞬时增大的现象。这一现象研究认为是在不改变总供给斜率商务前提下发生突增,即由总供给截距突变形成的突增(具体可见模型分析部分的式1)。由这种突增,会直接带动原有的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平移,平移之后的竖向差异即为由共享模式带动的总供给突增。影响三:共享模式显著提高市场平衡前提下的商品需求总量。由于市场供需关系的平衡性是由总供给与总需求间的平衡所决定,因此当总供给发生变化后,由此导致的市场平衡也会发生变化。市场平衡发生变化,对应的平衡前提下的商品需求总量也会发生对应变化。以影响二中提到的总供应量发生向左上方的平移,总需求曲线在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具有平衡性关系的总需求势必会发生显著提高,由此导致平衡性下的总需求发生增加。(三)模型分析本部分将通过模型语言,对共享模式如何在流通经济中发挥作用,从而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下(见式1):Yd代表需求总量,即总需求;Ys代表供给总量,即总供给。p代表商品价格,该价格由生产价格和流通加成等共同组成。kd代表总需求曲线的斜率,ks代表总供给曲线的斜率。cd代表总需求曲线的截距,cs代表总供给曲线的截距。利用上述模型,可以求得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平衡点所对应的供需稳定价格,在此不再列出具体结果。当总需求相对稳定时,总供给发生变化时,供需之间的平衡性关系会发生何种变化呢?尤其是这种总供给是由独享模式向共享模式转变导致的总供给发生变化时。依照前述理论分析,确定共享模式出现后,形成以截距为代表的总供给发生变化。通过研究,此种变化导致的平衡处的商品总价格(商品总量乘以成交价格)具有如下关系(见式2):ΔYd代表Yd的变化量,其它雷同,不再赘述。从市场角度来看,是会形成如上的均衡性关系。从共享投入方来看,其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即实现如下目标(见式3):V共享代表共享商品的单位时间内的流转速度,p共享代表共享商品的单位时间内的使用价格。以上显然是一个最优化分析问题,可以采用最优化分析给出理论解。在此不给出具体解的形态(这是由于理论解的形态过于复杂所致,不利于后期的实证分析),下文分析中,将通过实证分析给出投放量变化后导致的最优解发生的对应变化。共享模式对流通经济作用性的实证分析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并根据研究对象共享单车的深入分析,最终确定了三级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具体见表1。后续研究中,如不特殊声明,所有的共享经济研究都是针对共享单车展开,研究展开的地区为西安。考虑到研究可能会对研究对象造成影响,在此隐去具体的共享单车所属公司名称。从表1来看,一级指标由两个构成,依次为“辅助指标”和“供需关系为主的指标”。一级指标“辅助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只有一个,具体为“金融指标”;一级指标“供需关系为主的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则由三个组成,分别为“总需求指标”、“总供给指标”和“共享经济指标”。对于每一个三级指标,由一到多个具体指标构成,共计为十个三级指标。表1 三级指标表?表2 以共享单车为例的主要决策参数表?在之前的理论分析中已经明确了共享经济初次出现时,要实现最优效果,应由共享价格、流转速度和共享模式总量来进行综合评判,形成如式3所描述的最优解。因此,研究就西安地区2016年共享单车首次投放后的前后期为分析关键时期,通过反复论证分析,确定了不同形态下的共享经济对流通经济的影响性。由于数据量较大,仅对其中部分数据进行展示,具体见表2所示。从表2结果来看,有以下结论:第一点:共享经济对流通经济的影响是显著存在的。从表2的最后一列(从左向右的最后一列)来看,不同的共享模式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流通效果,最终形成了或亏损或盈利的商业结果。因此,显著性的影响是存在的。第二点:共享经济并非恒定盈利的模式,其发展必须符合微观经济与流通经济的一般规律。从表2的最后一列来看,不仅存在着亏损的共享经济模式,而且存在着盈利的共享经济模式。盈利与否完全由经济一般规律所决定。第三点:共享经济的盈利模式和最佳盈利模式并不唯一。从表2的结果来看,实现同样的盈利水平,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共享模式来实现,最终达到的盈利效果可能完全一致。第四点:共享经济通过流通速度和流通量等关键因素对流通经济形成影响,进而间接影响供需关系的平衡点。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共享经济通过共享数量与流通速度,控制其盈利平衡点。只有实现盈利的共享经济,才能对流通经济形成有效影响;反之无法实现盈利的共享经济,是无法对流通经济形成有效影响的。在有效影响下,流通经济发生变化,从而对总供给关系发生影响,由此形成有效的新总供给。新的总供给与原有的总需求匹配,形成新的供需关系平衡点,最终达到间接影响供需关系的效果。第五点:共享经济对流通领域的拓展性是非常强的。从表2结果来看,由共享方提供共享产品进行市场投放后,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共享商品总量瞬间达到较大数值,对原有的市场供需关系形成了较大影响。以表2中的序号为2、3、4、5共享模式为例,共享商品投放总量在瞬间增加了5千辆以上。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增加量是一种具有平衡性关系的总供应量。是在实现了市场与消费者之间的流通性前提下的供需平衡性关系的结果。相比于传统的单享模式,共享模式商品的投放量是对市场扩容的投放量,是对有效需求扩大化后的投放量,因此对应商品流通领域的拓展性是非常强的。第六点:共享经济对原有流通领域影响较为微弱。从研究开始到研究结束,在研究所在地区,其传统自行车销售渠道数量和传统自行车销售数量均未发生重大变化,市场运行相对平稳。这说明,共享经济拓展的是原有市场之外的蓝海市场,并非从原有市场中分一杯羹。由此,研究认为共享经济对原有流通领域影响是较为微弱的。结论共享经济研究在我国开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最早就股权管理中的贡献模式及其作用展开分析,进而发展到如今的共享商业模式与共享消费关系研究,但是始终没有就共享经济与流通经济的关系与作用展开分析。因此,本文就这一尚未解决的问题展开分析。采用自主构建创新性理论分析框架的方式展开,以理论研究的成果带入实证研究中,为现实世界的共享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与支撑。研究从理论分析入手,首先确定了供需关系的四大功能点,其次就共享模式对供需关系的影响确定了三大影响途径,再次以最优平衡点分析构建了共享模式对流通经济进行影响的量化因子。完成上述理论分析工作后,实证研究以西安共享单车为例,采用理论分析确定的研究成果,对西安共享单车的贡献模式与盈利能力进行量化研究。通过量化分析,不仅确定了实现盈利的共享模式,而且推算出了亏损的共享模式。在此基础上,对盈利模式进行深入跟踪,进一步确定了实现盈利的多种最优模式。由此,提出了六点共享模式对流通经济的作用性结论。这六点包括“共享经济对流通领域的拓展性非常强”和“共享经济对原有流通领域影响较为微弱”等。参考文献:1.钟华生.共享经济模式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2.刘奕,夏杰长.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6(4)3.陈元志.面向共享经济的创新友好型监管研究[J].管理世界,2016(8)4.吕本富,周军兰.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前景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7)5.谢雪梅,石娇娇.共享经济下消费者信任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6(10)

文章来源:《全国流通经济》 网址: http://www.qgltjj.cn/qikandaodu/2020/1104/668.html



上一篇:流通产业发展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基于流通经济
下一篇:论高校图书资源的流通和利用<sup>*</sup>

全国流通经济投稿 | 全国流通经济编辑部| 全国流通经济版面费 | 全国流通经济论文发表 | 全国流通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全国流通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