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秸秆还田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效应的整合((8)

来源:全国流通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2 秸秆还田对农作物产量效应的Meta亚组分析 通过Meta亚组分析对每组解释变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农作物产量的综合效应量受土壤酸碱性、作

2.2 秸秆还田对农作物产量效应的Meta亚组分析

通过Meta亚组分析对每组解释变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农作物产量的综合效应量受土壤酸碱性、作物种类、种植制度、耕作方式、施肥模式、还田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Q-val<0.0001)(表3)。所有解释变量的R2值,∑R2=27.71%,表明本研究纳入的解释变量能够解释27.71%的异质性来源,剩余的异质性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不同的试验区域中(图2-a),东南地区秸秆还田的增产率最高,达到9.37%(95%CI:8.11%—10.64%),西南地区为8.34%(95%CI:6.33%—10.38%),华北地区为8.04%(95%CI:7.24%—8.85%),东北地区为7.77%(95%CI:6.13%—9.42%),西北地区为6.76%(95%CI:5.50%—8.05%),增产率最低。

秸秆还田的增产效应在年均气温达到5—10℃时的增产率((8.)%)最高,在年均气温低于5℃时的增产率((7.)%)最低(图2-b)。随着年均降水量的增加,秸秆还田的增产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图2-c)。年均降水量低于400 mm时,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的增产率((5.)%)最低,年均降水量超过400 mm时,增产率显著提高。在年均降水量超过1 200 mm时,秸秆还田的增产率最高,达到9.59%(95%CI:7.04%—12.21%)。

秸秆还田在黏土、壤土及砂土3种土壤质地中对农作物的增产效应没有显著差异(图2-d),增产率分别为(8.)%、(9.)%、(6.)%;图2-e表明,秸秆还田在弱酸性土壤中更能发挥其增产效应,增产率达到12.46%(95%CI:10.92%—14.01%),中性土壤中的增产效应次之,增产率为7.73%(95%CI:6.90%—8.57%),碱性土壤中增产效应最低,增产率为6.35%(95%CI:4.74%—7.98%)。

表3 Meta亚组分析结果Table 3 Results of sub-group meta-analysis解释变量 explaning varianceI2 (%)QmPQ-valR2 (%) 试验区域..23 年均气温Average annual ..03 年均降水量Average annual .01480.51 土壤质地Soil .12 土壤酸碱性Soil < 作物种类Crop type97..6566< 种植模式Plant .01030.39 耕作方式Tillage < 肥料运筹Fertilization97..1434< 还田年限Return < 秸秆还田量Straw ..00

图2 秸秆还田对农作物产量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Fig. 2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crop yield under straw-return

在主要的粮食作物中,秸秆还田的产量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图2-f)。对玉米的增产作用最大,增产率达到9.22%(95%CI:8.38%—10.05%);对水稻的增产作用次之(增产率(7.)%),对小麦的增产作用最低(增产率(5.)%),均低于总体的平均水平。图2-g表明秸秆还田在一年一熟制中的增产作用显著高于一年两熟制,增产率分别为8.99%(95%CI:8.00%—9.99%)、7.65%(95%CI:7.00%—8.30%)。

免耕与翻耕是最有利于发挥秸秆还田增产作用的耕作方式。翻耕秸秆还田的增产率为11.05%,95%CI为10.05%—12.05%,免耕秸秆还田的增产率为8.98%,95%CI为7.21%—10.79%,均高于总体的平均增产率。旋耕与深耕秸秆还田的增产率分别为(6.)%、(6.)%,均低于总体的平均增产率(图2-h)。

秸秆还田在正常的施肥模式下能够提高8.08%(95%CI:7.50%—8.68%)的作物产量(图2-i),与总体的平均增产率一致,其他施肥方式都会影响秸秆还田的增产效应。不施任何肥料时,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的增产效应显著提高,增产率达到25.66%(95%CI:22.04%—29.38%),但不施肥时整体的产量水平较低;不施钾肥、正常施用氮磷肥时,秸秆还田的增产率最低,为4.08%(95%CI:2.33%—5.87%);不施氮肥、正常施用磷钾肥时,秸秆还田的增产率为7.24%(95%CI:4.12%—10.46%);低施氮量与高施氮量下,秸秆还田的增产率分别为6.40%(95%CI:4.09%—8.76%)、6.08%(95%CI:2.63%—9.64%);可见,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秸秆还田的产量效应并无显著影响。

随着秸秆还田持续年限的增加,秸秆还田的增产率在短期内略微降低后持续增加(图2-j)。持续秸秆还田超过10年、15年、20年时,相应的增产率分别达到9.74%(95%CI:7.59%—11.92%)、13.88%(95%CI:9.78%—18.13%)、15.42%(95%CI:11.05%—19.95%),增产率的提高趋势显著。

不同的秸秆还田量对还田后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图2-k)。利用前茬作物50%—100%的秸秆进行还田时增产作用最高,增产率为9.09%(95%CI:7.41%—10.79%),高于秸秆全量还田后(7.)%的增产率。秸秆还田量低于50%和超过100%的相关研究较少,仅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增产率分别为8.72%(95%CI:5.13%—12.42%)、8.21%(95%CI:3.84%—12.77%)。

3 讨论

3.1 秸秆还田的增产效应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增产率达到8.06%(95%CI:7.52%—8.60%,不存在发表偏倚)。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降低了土壤容重[42],增加了土壤孔隙度[43],促进了土壤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的转化,土壤固碳能力显著提升[44];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显著增加,0—60 cm土层中的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显著提高[45],减少了磷流失,提高了土壤磷储量[46],同时提高了土壤中的全钾及速效钾含量[47];长期秸秆还田改变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的真菌、放线菌丰富度,且随着秸秆投入量的增加,几种土壤水解酶的活性也随之提高[48]。秸秆还田通过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生产力,实现增产。

文章来源:《全国流通经济》 网址: http://www.qgltjj.cn/qikandaodu/2021/0213/750.html



上一篇:基于电子商务的微农业流通供应链运作优化探析
下一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二手车行业商会第一次会长工

全国流通经济投稿 | 全国流通经济编辑部| 全国流通经济版面费 | 全国流通经济论文发表 | 全国流通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全国流通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