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浅谈大学图书馆古籍的典藏与流通

来源:全国流通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顽强延续是世界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几千年的日月更替下,留给中华民族的是生生不息,是流光溢彩。勤劳的中国人不仅用双手创造出饱满的生活,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顽强延续是世界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几千年的日月更替下,留给中华民族的是生生不息,是流光溢彩。勤劳的中国人不仅用双手创造出饱满的生活,更是用智慧发明造纸术,发明印刷术,使得很多著作得以问世流传,尽力留下了那些独具特色的耀眼文化。但是受到生产力的制约、政治经济的影响,能够流传下来的古籍数量有限,也因此显得弥足珍贵。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场所,在古籍文献的传承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有大量的馆藏古籍。对广大师生来说,是了解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开阔了师生的视角;对科研工作者而言,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绝佳渠道,保障了研究的严谨;对整个社会来讲,是保护古文物、文化的优质场所,做到了传承的表率。但是高校的古籍管理工作挑战重重,可谓是任重道远。

一.古籍典藏与流通的特点

高校中的古籍问题属于近些年新开始的内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由于起步晚,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发展低,还有大量的工作急需完成。然而受到重视程度不足和经费欠缺的因素影响,古籍管理修复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古籍的各种文化、收藏价值已经被广泛认知,高校内部环境相对封闭,管理的自主权限较高,所以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在典藏和流通过程中的特点也比较明显、独特[1]。

(一)古籍种类多、价值大

我国许多高校建校历史悠久,图书馆藏书丰富,自然就会有许多古籍,这些以纸质书为主的古籍自然有十分广泛的价值。第一,作为文化载体,书籍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真实、直观的反映,是人们了解不同时代历史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古籍拥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第二,历史研究、考古研究等学术性研究工作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做支撑,高校的古籍典藏为此提供便利。除了可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还可以为教研活动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服务。所以高校的古籍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第三,古籍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特定时代生产力和印刷术的反映。但是由于保存方式的落后、历经时间长河的洗刷、遭受政治统治的侵害,使得可以流传下来的古籍少之又少。一方面本身作用大,另一方面物以稀为贵,所以独具收藏价值。

(二)流通方式相对固定

由于古籍具有独特的价值,高校非常注重古籍保护,但正是这种过分保护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古籍的流通。首先,文化传播、历史传承才是古籍整体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很多高通常太过于看重古籍的典藏价值,对于古籍的管理都有非常严格的借阅制度,虽然有利于古籍保护,却使得读者的借阅程序繁杂,自主选择的余地减少。古籍的流通减少,阅读者对历史文化的了解随之减少,必然影响其学术和历史价值的实现。其次,多数高校的古籍流通对象基本只限于本校师生,对于社会读者而言,无法获取阅读途径,导致受众面非常窄小[2];与普通书籍不同,古籍的阅读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而且阅读起来比较乏味枯燥。如果是非专业的师生群体,阅读困难较大,很难对此产生阅读兴趣。所以古籍所蕴含的巨大价值难以得到充分体现,文化传播的效果而言也是微乎其微。

(三)古籍保护工作欠缺

虽然各个高校意识到了古籍的特殊价值和保护意义,但在实际中,古籍保护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一方面,古籍保存的条件不佳。一些高校的图书馆根本没有专用的古籍书库,也就无法在恒温恒湿条件下保存古籍,往往就会造成古籍不可逆转的自然损毁。另一方面,人员与经费配置问题突出。古籍管理专业人员配置不够,很多古籍整理与开发工作无从开展;由于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持,庞杂的古籍保护工作往往陷入僵局。虽然有的高校图书馆具有高度的古籍保护责任感,具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古籍开发、整理、保护工作的能力,但是这项耗时耗力的工作还需要经济的注入。还有一方面,缺乏与上级古籍保护单位的良性沟通。很多高校的图书馆,与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之间没有高效的沟通渠道,很多古籍无法及时申报,也就无法得到更高层面的保护。

(三)古籍修复工作缺失

很多高校的古籍损毁数量较大,损毁程较高,但是相关的修复工作基本没有开展。第一点,没有具体的古籍破损档案和修复档案。古籍的修复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该项工作往往会被搁置。很多高校对自己究竟有多少损坏的古籍文献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更不用说建立破损档案了。部分有修复能力的高校虽然在古籍修复上做出表率,但是修复过程和修复手段没有进行影像或者文字的记录,为日后的修复工作难以提供技术借鉴[3]。第二点,缺少重要的检测设备。古籍修复是高超手工艺的表现形式,依靠修复者高超的技术和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即使无法做到用机械操做修复过程,但依靠科学可以实现检测方法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手段,可以得到更加详细、更加准确的检测结果。使检测结果更细致、更准确、更科学。

文章来源:《全国流通经济》 网址: http://www.qgltjj.cn/qikandaodu/2020/1109/683.html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
下一篇:第四套人民币收藏浅谈

全国流通经济投稿 | 全国流通经济编辑部| 全国流通经济版面费 | 全国流通经济论文发表 | 全国流通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全国流通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