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国流通经济》刊物宗[05/29]
- · 《全国流通经济》征稿要[05/29]
- · 《全国流通经济》投稿方[05/29]
- · 《全国流通经济》收稿方[05/29]
- · 《全国流通经济》数据库[05/29]
- · 《全国流通经济》栏目设[05/29]
多维距离下城镇化对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分(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城镇化进程影响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表征变量和保障变量的划分,具体如表1所示。表1 的表征变量和保障变量数据来源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城镇化进程影响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表征变量和保障变量的划分,具体如表1所示。表1 的表征变量和保障变量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和各级地方政府统计局网站,其中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根据李逢春(2012)的研究方法进行测算,固定资产投资根据张军(2004)提出的投资平减进行计算,空间矩阵权重用衰减函数的倒数表示。本文选自Matlab和Geoda计量软件进行空间效应测算,时间序列选择2000-2016年。
城镇化对流通经济发展空间溢出的实证分析
(一)地理距离、经济距离维度下的检验结果
通过LM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看出,Moran's I概率值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LM检验下的统计量也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同时Hausman检验下的统计量反应了固定效应的拟合更优,因此综合判断选择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含解释变量空间滞后性)进行实证分析,估计结果见表2所示。
从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基于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的SLM模型和SDM模型,在拟合度上均优于OLS估计效果,说明城镇化对流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加入空间溢出后更加合理。如表3所示,城镇化对流通经济的空间自相关系数σ在SLM和SDM不同矩阵估计下均显著,其中地理距离矩阵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6272和0.6019,在经济距离矩阵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4166和0.5065,显然基于地理距离的模型估计高于经济距离,反应出城镇化影响区域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体现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性更显著。我国目前正处于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阶段,根据竞争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区域流通经济发展中地理空间距离空间溢出高于经济距离溢出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现实。基于表3不同矩阵下的估计结果,综合衡量对数似然值、拟合度及AIC与SC系数,Model_5的综合估计效果最优。
可以看出,农业人口非农化、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和农业土地城镇化等城镇化表征变量对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其中,基于经济距离的SDM估计显示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最为明显,充分证明了地区产业结构从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型过程中,流通经济中的邮政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和物流配送等产业发展成果十分显著。农业人口非农化在经济距离和地理距离不同矩阵下的估计参数变化不大,反应了非农化人口对流通产业发展起到了必然的正向促进效果。农业土地城镇化在地理距离矩阵下的SLM和SDM估计显著高于经济距离的估计系数,本文认为由于土地要素的不可流动性,城市流通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土地的扩张更多体现在地理距离的溢出效应方面。
在城镇化的保障变量方面,人力资本提高和固定资产投资在不同距离矩阵下的估计系数均为正值且显著,说明人力资本的城镇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转向均促进了流通经济的发展。其中,人力资本城镇化过程中的经济距离估计系数均高于地理距离系数,充分证明了人力资本流动方面受到地理距离的约束不断减弱,且流通经济发达地区对人力资本的吸引能力更强。政府支出保障变量对空间溢出效应为负,且地理距离矩阵的估计系数高于经济距离矩阵的系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地区政府在流通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仍存在地区保护性,在各自管辖区内的流通经济协调发展体现在地理距离上的溢出效应更为明显。
(二)不同距离维度下的直接溢出与间接溢出
根据式(2)对城镇化影响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直接溢出和间接溢出分析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农业人口非农化对流通经济发展的直接和间接溢出均存在正向效应,即农业人口非农化不仅对本地区流通经济产生正向影响,也对周边地区的流通经济产生正向促进效果,且基于经济距离矩阵的影响系数高于地理距离矩阵系数。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对流通经济发展的直接溢出和间接溢出均为正值,且经济距离的溢出影响大于地理距离。人力资本在经济距离矩阵上的溢出效应十分明显,反应了人力资本城镇化过程中的不断提升对经济相邻地区流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果。农业土地城镇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转向对流通经济的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较为微弱,但均呈现正向促进效应。政府支出具有微弱的负向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总体上对流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
结论
文章来源:《全国流通经济》 网址: http://www.qgltjj.cn/qikandaodu/2020/0709/364.html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该不该强制民办园转为普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