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多维距离下城镇化对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分(3)

来源:全国流通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文研究发现:表征变量对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最为明显,农业人口非农化在经济距离和地理距离不同

本文研究发现:表征变量对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最为明显,农业人口非农化在经济距离和地理距离不同矩阵下的估计参数变化不大,农业土地城镇化在地理距离矩阵下的估计系数显著高于经济距离;保障变量方面,人力资本提高和固定资产投资在不同距离矩阵下的估计系数均为正值,其中人力资本城镇化的经济距离估计系数均高于地理距离,政府支出保障变量对空间溢出效应为负,且地理距离高于经济距离。

基于不同维度下的空间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实证分析发现:农业人口非农化均存在正向效应,且经济距离影响系数高于地理距离;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直接和间接溢出均为正值,且经济距离的溢出影响大于地理距离;人力资本在经济距离矩阵上的溢出效应十分明显;农业土地城镇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较为微弱,但均呈现正向促进效应;政府支出具有微弱的负向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

1.李浩,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流通产业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2.杨凡,杜德斌,林晓.中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6(10)

3.周慧.城镇化、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中部地区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6(2)

4.夏伟华,流通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5)

5.余晓岚.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与流通业耦合协调度测评[J].商业经济研究,2017(1)

6.王水平.基于城镇化视角的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空间研究[J].财贸研究,2012(6)

引言随着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学术界对流通经济的发展认识由原本的“末端产业”、“ 流通无用论”转变为“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在国家扩大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政策引导下,流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截止到2016年底,流通经济的总产值高达.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达15.9%,占第三产业总值30.6%,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其中东部地区占比高达23.8%,中部地区的比重为16.9%,而西部地区的比重仅为12.4%。区域流通经济的发展进程与城镇化过程存在一定的同步性,根据动态的局部均衡理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在向市民进行职业和身份转变过程,其本质是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城市化过程,是从第一产业的务农性收入向第二产业的生产性收入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收入转变过程。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涵盖了交通运输、电子商务、仓储配送、批发零售、租赁服务业及其他商业类服务业,不仅是吸纳农业人口就业的重要渠道,更是连接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可或缺的环节(杨凡等,2016)。此外,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非农化、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本城镇化及土地农转非等因素对区域流通经济的发展产生着直接和间接的空间溢出效应。表1 表征变量和保障变量的选取与解释?表2 LM检验和Hausman检验?文献综述目前学术界对城镇化影响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溢出研究,主要侧重于经济距离和直接空间溢出的研究。曾国安和胡晶晶对流通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进行了省级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认为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城镇化率提高的同时流通经济也同步发展。朱诗娥和杨汝岱基于1978-2007年的统计数据,构建了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居民的消费结构、收入水平与城镇化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柳思维和唐红涛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角度对城镇化的地区异质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流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由“地价剪刀差”导致。熊曦等研究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业发展的互动机制,通过构建协同发展水平测度办法为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本文认为,城镇化对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影响是多维度的,地理距离、经济距离等不同角度下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尽相同,此外城镇化对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也存在直接和间接两种效应。有鉴于此,本文基于2000-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引入城镇化进程中的表征变量和保障变量,从多维距离角度实证考察城镇化影响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弥补该研究方向中的不足。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变量选取(一)模型设定卢卡·安瑟林提出了基于截面数据的空间面板模型来观测个体变量之间的空间依赖关系,并根据空间误差选项分为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James和Kelly(2009)在此基础上拓展出了空间杜宾模型(SDM),可以进一步考察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滞后性问题。Vega和Elhorst(2013)提出了区域的空间溢出问题只能通过SLM和SDM来实现。有鉴于此,本文认为SLM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在进行空间自相关回归中,更适用于测算区域性经济行为受其它地区经济行为的影响溢出(周慧,2016)。SLM模型的基本设定如下:其中,作为内生变量的被解释变量用yit表示,i和t分别表示单元和时期节点;外生变量的解释变量用xit表示,外生变量的系数用β表示;被解释变量yjt对yit的空间影响关系用表示,空间权重矩阵用ij表示;解释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系数用ρ表示;υi表示空间特定效应系数;λi表示时间特性效应系数;εit为服从独立分布的随机误差选项。根据本文对城镇化影响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研究需要,SLM模型需要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直接和间接溢出进行进一步分解,具体如下(James和Kelly,2009):表3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表4 城镇化的直接溢出与间接溢出?对上式σ和W的次数进行预先设定后,可以对(I-σW)-1矩阵进行逆矩阵计算,并测算SLM模型中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二)变量选取城镇化对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主要通过以下过程的实现产生影响:第一,农业人口的非农化。非农人口的持续性增长推动了流通经济中的餐饮、交通运输及批发零售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结构升级。流通经济包含了大量的商业类服务经济,因此产业结构升级客观上促进了流通经济的发展。第三,人力资本的城镇化。第三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要求高于农业要求,农业人口非农化中接受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本的城镇化水平,为技术和知识含量更高要求的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第四,土地非农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用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过程,实现了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经济溢出效应。第五,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政策引导下的固定资产投资转向,资本的趋利性导致收益率和投资回报率更高的第三产业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偏好,尤其是非农人口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创业受投资门槛较低的影响,更侧重于流通经济中的批发零售行业。第六,政府的政策扶持。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政策和法律支持为流通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客观环境(余晓岚,2017)。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城镇化进程影响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表征变量和保障变量的划分,具体如表1所示。表1 的表征变量和保障变量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和各级地方政府统计局网站,其中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根据李逢春(2012)的研究方法进行测算,固定资产投资根据张军(2004)提出的投资平减进行计算,空间矩阵权重用衰减函数的倒数表示。本文选自Matlab和Geoda计量软件进行空间效应测算,时间序列选择2000-2016年。城镇化对流通经济发展空间溢出的实证分析(一)地理距离、经济距离维度下的检验结果通过LM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看出,Moran's I概率值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LM检验下的统计量也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同时Hausman检验下的统计量反应了固定效应的拟合更优,因此综合判断选择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含解释变量空间滞后性)进行实证分析,估计结果见表2所示。从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基于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的SLM模型和SDM模型,在拟合度上均优于OLS估计效果,说明城镇化对流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加入空间溢出后更加合理。如表3所示,城镇化对流通经济的空间自相关系数σ在SLM和SDM不同矩阵估计下均显著,其中地理距离矩阵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6272和0.6019,在经济距离矩阵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4166和0.5065,显然基于地理距离的模型估计高于经济距离,反应出城镇化影响区域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体现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性更显著。我国目前正处于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阶段,根据竞争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区域流通经济发展中地理空间距离空间溢出高于经济距离溢出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现实。基于表3不同矩阵下的估计结果,综合衡量对数似然值、拟合度及AIC与SC系数,Model_5的综合估计效果最优。可以看出,农业人口非农化、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和农业土地城镇化等城镇化表征变量对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其中,基于经济距离的SDM估计显示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最为明显,充分证明了地区产业结构从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型过程中,流通经济中的邮政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和物流配送等产业发展成果十分显著。农业人口非农化在经济距离和地理距离不同矩阵下的估计参数变化不大,反应了非农化人口对流通产业发展起到了必然的正向促进效果。农业土地城镇化在地理距离矩阵下的SLM和SDM估计显著高于经济距离的估计系数,本文认为由于土地要素的不可流动性,城市流通经济发展对周边地区土地的扩张更多体现在地理距离的溢出效应方面。在城镇化的保障变量方面,人力资本提高和固定资产投资在不同距离矩阵下的估计系数均为正值且显著,说明人力资本的城镇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转向均促进了流通经济的发展。其中,人力资本城镇化过程中的经济距离估计系数均高于地理距离系数,充分证明了人力资本流动方面受到地理距离的约束不断减弱,且流通经济发达地区对人力资本的吸引能力更强。政府支出保障变量对空间溢出效应为负,且地理距离矩阵的估计系数高于经济距离矩阵的系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地区政府在流通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仍存在地区保护性,在各自管辖区内的流通经济协调发展体现在地理距离上的溢出效应更为明显。(二)不同距离维度下的直接溢出与间接溢出根据式(2)对城镇化影响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直接溢出和间接溢出分析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农业人口非农化对流通经济发展的直接和间接溢出均存在正向效应,即农业人口非农化不仅对本地区流通经济产生正向影响,也对周边地区的流通经济产生正向促进效果,且基于经济距离矩阵的影响系数高于地理距离矩阵系数。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对流通经济发展的直接溢出和间接溢出均为正值,且经济距离的溢出影响大于地理距离。人力资本在经济距离矩阵上的溢出效应十分明显,反应了人力资本城镇化过程中的不断提升对经济相邻地区流通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果。农业土地城镇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转向对流通经济的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较为微弱,但均呈现正向促进效应。政府支出具有微弱的负向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总体上对流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结论本文研究发现:表征变量对流通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最为明显,农业人口非农化在经济距离和地理距离不同矩阵下的估计参数变化不大,农业土地城镇化在地理距离矩阵下的估计系数显著高于经济距离;保障变量方面,人力资本提高和固定资产投资在不同距离矩阵下的估计系数均为正值,其中人力资本城镇化的经济距离估计系数均高于地理距离,政府支出保障变量对空间溢出效应为负,且地理距离高于经济距离。基于不同维度下的空间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实证分析发现:农业人口非农化均存在正向效应,且经济距离影响系数高于地理距离;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直接和间接溢出均为正值,且经济距离的溢出影响大于地理距离;人力资本在经济距离矩阵上的溢出效应十分明显;农业土地城镇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较为微弱,但均呈现正向促进效应;政府支出具有微弱的负向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参考文献:1.李浩,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流通产业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8)2.杨凡,杜德斌,林晓.中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6(10)3.周慧.城镇化、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中部地区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6(2)4.夏伟华,流通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5)5.余晓岚.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与流通业耦合协调度测评[J].商业经济研究,2017(1)6.王水平.基于城镇化视角的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空间研究[J].财贸研究,2012(6)

文章来源:《全国流通经济》 网址: http://www.qgltjj.cn/qikandaodu/2020/0709/364.html



上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该不该强制民办园转为普惠园?

全国流通经济投稿 | 全国流通经济编辑部| 全国流通经济版面费 | 全国流通经济论文发表 | 全国流通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全国流通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