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3)

来源:全国流通经济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结论与建议 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系统中存在显著的耦合现象,构建灰色GM(1,1)模型进行检验预测发现:第一,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总体耦合度系

结论与建议

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系统中存在显著的耦合现象,构建灰色GM(1,1)模型进行检验预测发现:第一,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总体耦合度系数较为稳定,流通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2000-2004年间保持了指数间的逐年交替趋势,2005-2010年处于流通滞后阶段,2011-2015年处于消费滞后阶段,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总体协调上保证了一致性,但在国家政策引导及居民收入增长影响变化下也存在着阶段性的消费或流通滞后现象。第二,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耦合发展指数保持了稳步上升趋势,虽然2007-2009年出现了略微下滑,2009-2013年出现跳跃式的增长,但都反映了流通经济系统与居民消费系统在发展速度和耦合度上的协同发展效果存在阶段性的变化趋势。第三,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GM(1,1)预测耦合度系数C基本处于优质耦合,反映了未来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内部生产要素能够有效配合并实现良性循环。耦合发展指数D的预测值处于上升趋势,反映出流通经济随着产业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电商推动,将进一步与居民消费增长形成良性互动。

为实现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良性协同发展,提高耦合发展系数,本文提出对策如下:

第一,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推动流通组织创新。从商贸流通体系的内生增长要素来看,流通组织的优化和创新可以显著提高流通效率,更好的为居民消费服务,而近年来电商迅速发展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流通组织优化可以不断降低消费成本,扩大消费网络。

第二,优化消费结构,扩大消费渠道。耦合发展指数验证了2010年后开始进入消费滞后阶段,消费结构的提升可以改善市场对商贸流通的需求升级,促进商贸流通产业及时适应消费需求,消费渠道的扩大提升了消费经济总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通过全社会批发零售、仓储物流等子流通系统促进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

第三,强化流通经济和居民消费系统的内生增长动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供给侧改革的进行,商贸流通产业与居民消费在协同发展中需要不断提高内生增长动力来保持良性耦合的态势,重点在于培育流通产业的高技术产权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引导整个商贸流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并延伸对其他产业链的辐射能力。另外,对传统商贸流通产业中的低端模式进行不断改造和升级,借助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位、资源等要素优势进行流通资源的积累,在电子商务发展带动下向物联网方向发展,不断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与高端制造业为推动核心的动力机制。

第四,充分挖掘电子商务中的消费经济,延伸流通产业价值链。商贸流通实体经济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在互联网电商为流通组织提供市场需求的作用下,流通组织模式可以借助互联网工具的力量实现流通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优化组织模式实现流通产业的优胜劣汰,不断扩大流通组织的虚拟价值增值渠道和利润增长点。

1.蔡昭君.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8(6)

2.孟小欣,高伟,盛小丰.我国省域商贸流通空间布局演化—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ESDA)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8)

3.任宜海.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与居民消费能力协同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2)

4.丁超勋.我国流通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相互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2)

5.杨龙志.流通产业影响力演变的“倒U型”理论假说及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15(8)

6.党晶晶,孙斌.我国长江经济带流通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引言与文献综述在国家扩大消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政策引导下,流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6年底,流通经济的总产值高达.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达15.9%,占第三产业总值30.6%,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学术界对流通经济的发展认识由原本的“末端产业”、“流通无用论”转变为“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从居民消费统计数据看,2000年居民消费在基本生活支出、衣着类消费和生活必需品等方面的比重占可支配收入的63.0%,2017年降至46.21%,相反在旅游、文化娱乐、家庭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等高层次的消费比重从2000年的36.38%上升至52.32%;食品类消费占比下降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发生着变化,从2000年到2017年粮食类的消费比例从37.12%下降至14.28%,干鲜瓜果和蔬菜类的消费比例从27.22%上升至38.19%,油、蛋和肉类的消费比例从31.55%下降至26.28%。总体看,高层次消费已经超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消费层次的提高影响了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传统便利店、小卖部式的零售模式不断消失或升级,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大型综合商场、专卖店、折扣店、电商直营等新的零售模式。可以看出,居民消费规模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零售、仓储配送、租赁服务及电子商务等流通经济多个子行业发展,推动了流通经济的不断演化和创新。表1 2001-2015年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耦合度、耦合发展指数?从众多学者对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来看,居民消费总量增长和结构调整对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影响是研究重点。张艳(2015)从居民消费总量角度对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消费增长与流通产业发展之间的联动效应,提出了流通产业发展需要重视居民消费中的平滑效应,充分把握居民的消费特征。张立平(2016)对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建立VAR计量模型测算了影响因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韩术斌和肖歆(2016)构建了居民消费增长与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之间的静态面板模型,通过固定效应的相关性检验对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了计算,发现不同消费层次的结构调整对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存在较大差异。董媛(2016)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与流通产业发展之间的相关因子,计算发现居民消费与流通产业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不同的消费结构均对流通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之间的稳定相互促进关系已经被众多学者的研究所证实,研究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计量模型的构建上。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实证测算消费增长与流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文献居多,但对二者之间耦合协调性检验的研究较少,缺乏验证流通经济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之间的可靠性依据,本文以此为契机,建立灰色GM(1,1)模型对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验证和预测,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灰色关联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一)GM(1,1)构建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性检验问题,实质上是基于变量之间的行为特征值进行动态的变换预测,可以认定为一定范围内的、与时间序列有关的、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之间的、包含若干已知或未知信息的灰色预测。GM(1,1)模型在灰色预测中可以对时间序列变量通过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进行数列预测,优点在于处理随机原始时间序列上的准确度高,基于此构建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GM(1,1)进行协调性检验。假设预测变量的非负单调原始数据列为X(0),对预测变量进行一次累加(1--AGO)生成一次累加序列:X(1)= {X(1)(k),k = 1,2,…,n}进行微分方程的白化处理:dX(1)/dt+aX(1)=u微分方程求解为:其中,时间序列用k表示;对微分方程解进行累减生成(I--AGO)后的+1)(或(k))为k+1)(或(k));(k)=(i)=(i)+(k);(k)=(k)(i)。基于上述GM(1,1)模型,本文认为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两个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和协调性应进一步通过耦合性来进行解释,当不同系统之间的内部生产要素能够有效配合实现良性循环,称为耦合度较高;当不同系统之间的内部生产要素不能够实现互惠互利,称为恶性耦合。构建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两个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型,设定耦合度模型如下:基于两个系统变量,因此n=2,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耦合度模型为:其中,居民消费指标中的因子数为m,流通经济增长系统因子数为n,居民消费标准化特征值为,流通经济增长标准特征值为,αi和βi为指标权重。(二)评价指标选取对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协调性的指标体系选取采用同熵值赋权法。具体方法如下:假设总评价对象为m,总评价指标为n,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矩阵为X=(xij)m×n,对第j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确定最优指标(vij)的最大化和最小化两类标准,其中最大化的最优指标归一化处理为:最小化的最优指标归一化处理为:对指标的权重设置为:指标体系的信息熵值为:其中ej越大反映系统的有序程度越好。在此基础上,根据指标体系的信息熵值对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处理方法是gi=1-ej,其中gi表示指标的离异系数,根据离异系数来判断第i指标的权重,即: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实证分析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6的统计数据,对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等数据变量标准化处理后,测算的耦合度指数与耦合发展指数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以看出,2001-2015年间我国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总体耦合度系数比较稳定,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耦合发展指数属于稳步上升趋势,具体分析如下:(一)耦合度系数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总体耦合度系数为0.99左右,较为稳定。从流通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的标准化处理对比结果来看,2000-2004年间保持了指数间的逐年交替趋势,从2005年开始到2010年一直处于流通滞后阶段,2011-2015年属于消费滞后阶段。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均出现了各项指标的下滑现象,反映了金融危机对流通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直接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降低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度指数。2010年开始随着国家投资计划的发力,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行业快速发展下,商贸流通经济开始领先居民消费的增长,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居民消费也呈现了快速增长趋势,从2010年的0.4015增长到了2015年的0.7298。总体上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在协调上保证了一致性,但在国家政策引导及居民收入增长影响变化下也存在着阶段性的消费或流通滞后现象。(二)耦合发展指数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耦合发展指数从2000年的0.3871增长到2015年的0.7903,总体上保持了稳步上升趋势,但在2007-2009年出现了略微下滑,在2009-2013年出现了跳跃式增长。从阶段发展看,2000-2005年、2008-2009年的耦合发展指数低于0.5,属于过渡发展阶段,2006-2007年、2010-2015年高于0.5,属于协调发展阶段,进一步反应了居民消费系统与流通经济系统在发展速度和耦合度上的协同发展效果存在阶段性的变化趋势。具体来看,耦合发展指数的过渡阶段2000-2005年基本是我国对商贸流通产业进行结构调整的时间节点,是国家对国有经济改革并开始建设超市、连锁、专卖店等多种所有制结构流通组织的开始,商贸流通产业在国家颁布的《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等法律保障下开始起步发展,但受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影响导致发展初期的流通组织规模和模式等都比较落后,整体上处于流通业的初级形态。2008-2009年的耦合发展指数低于0.5,这完全是由于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批发零售及居民消费产生了直接影响,再加上国家引导政策效果的时滞性所导致。在耦合发展指数协调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商贸流通产业的市场发展需求显著提高,而电子商务在该阶段的产生和快速发展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新模式下批发零售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极大促进了耦合发展指数的跳跃式增长。图1 f(x)和g(y)的灰色预测(三)灰色预测对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GM(1,1)进行耦合预测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GM(1,1)对f(x)和g(y)进行预测后的耦合度系数C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波动范围控制在之间,属于优质耦合,反映了未来的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内部生产要素能够有效配合并实现良性循环。耦合发展指数D的预测值处于上升趋势,可以反映出流通经济随着产业模式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将进一步与居民消费增长形成良性互动,而电子商务发展对商贸流通产生的跳跃式改善已经体现在D指数2010-2015年的趋势中,未来电商的发展转型势必对耦合发展指数产生持续性推动作用。结论与建议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系统中存在显著的耦合现象,构建灰色GM(1,1)模型进行检验预测发现:第一,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总体耦合度系数较为稳定,流通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2000-2004年间保持了指数间的逐年交替趋势,2005-2010年处于流通滞后阶段,2011-2015年处于消费滞后阶段,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总体协调上保证了一致性,但在国家政策引导及居民收入增长影响变化下也存在着阶段性的消费或流通滞后现象。第二,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耦合发展指数保持了稳步上升趋势,虽然2007-2009年出现了略微下滑,2009-2013年出现跳跃式的增长,但都反映了流通经济系统与居民消费系统在发展速度和耦合度上的协同发展效果存在阶段性的变化趋势。第三,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GM(1,1)预测耦合度系数C基本处于优质耦合,反映了未来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内部生产要素能够有效配合并实现良性循环。耦合发展指数D的预测值处于上升趋势,反映出流通经济随着产业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电商推动,将进一步与居民消费增长形成良性互动。为实现居民消费与流通经济增长的良性协同发展,提高耦合发展系数,本文提出对策如下:第一,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推动流通组织创新。从商贸流通体系的内生增长要素来看,流通组织的优化和创新可以显著提高流通效率,更好的为居民消费服务,而近年来电商迅速发展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流通组织优化可以不断降低消费成本,扩大消费网络。第二,优化消费结构,扩大消费渠道。耦合发展指数验证了2010年后开始进入消费滞后阶段,消费结构的提升可以改善市场对商贸流通的需求升级,促进商贸流通产业及时适应消费需求,消费渠道的扩大提升了消费经济总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通过全社会批发零售、仓储物流等子流通系统促进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第三,强化流通经济和居民消费系统的内生增长动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供给侧改革的进行,商贸流通产业与居民消费在协同发展中需要不断提高内生增长动力来保持良性耦合的态势,重点在于培育流通产业的高技术产权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引导整个商贸流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并延伸对其他产业链的辐射能力。另外,对传统商贸流通产业中的低端模式进行不断改造和升级,借助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位、资源等要素优势进行流通资源的积累,在电子商务发展带动下向物联网方向发展,不断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与高端制造业为推动核心的动力机制。第四,充分挖掘电子商务中的消费经济,延伸流通产业价值链。商贸流通实体经济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在互联网电商为流通组织提供市场需求的作用下,流通组织模式可以借助互联网工具的力量实现流通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优化组织模式实现流通产业的优胜劣汰,不断扩大流通组织的虚拟价值增值渠道和利润增长点。参考文献:1.蔡昭君.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8(6)2.孟小欣,高伟,盛小丰.我国省域商贸流通空间布局演化—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ESDA)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8)3.任宜海.民族地区商贸流通业与居民消费能力协同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2)4.丁超勋.我国流通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相互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2)5.杨龙志.流通产业影响力演变的“倒U型”理论假说及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15(8)6.党晶晶,孙斌.我国长江经济带流通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文章来源:《全国流通经济》 网址: http://www.qgltjj.cn/qikandaodu/2020/0709/360.html



上一篇:流通经济时代下农产品物流技术创新探讨
下一篇:《中国流通经济》2019年总目录

全国流通经济投稿 | 全国流通经济编辑部| 全国流通经济版面费 | 全国流通经济论文发表 | 全国流通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全国流通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